寿司界的“萨莉亚”,北京排长队,上海却没人理?
第一次踏进滨寿司门店的食客,会被熟客笑着称为“新滨蛋子”,那些把这里当成日常食堂的常客,则以 “老滨蛋子” 的身份自居;就连同行寿司郎的爱好者,也有个俏皮的专属称呼 ——“喜之郎”。
第一次踏进滨寿司门店的食客,会被熟客笑着称为“新滨蛋子”,那些把这里当成日常食堂的常客,则以 “老滨蛋子” 的身份自居;就连同行寿司郎的爱好者,也有个俏皮的专属称呼 ——“喜之郎”。
但永远有人稳如泰山怎么打都“打”不动,比如日料,关于日料卖给中产、卖得高级几乎可以写出一本书就叫做《解析当代日料的800种卖贵方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贝想通过“西贝品味早读”这个官方账号传播一些温情故事来重新唤起顾客的“美好回忆”,但似乎并不奏效。“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祖孙三代吃西贝”“一碗汤被送一套房”“宝宝厌食被治愈”等故事出来一个就被群嘲一次。
近期,西贝因预制菜问题引发广泛争议,消费者对其“隐瞒属性、高价售卖”的不满,让预制菜赛道陷入信任危机。但同为预制菜玩家的老乡鸡、萨莉亚,却以“不回避、大方承认”的姿态收获“实在”“划算”“真诚”的好评。这种反差并非运气,中国定位专家顾均辉指出,当多数品牌仍困在
此前,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那么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怼,双方论战数度登上热搜,也让“预制菜”成了焦点——有人抵触预制菜的“非现制”,认为失去了餐饮的温度;有人则觉得只要品质过关、价格合理,预制菜并非不可接受。
谁说吃饭不是人生大事?说到饭桌,咱中国人的讲究,那是从南到北一溜烟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可最近有件事儿,着实让不少食客抓耳挠腮,一边质问,一边自嘲——西贝这品牌,怎么也玩起了“演我没商量”?是不是拿大家的钱当儿戏?说说这其中的猫腻,可比一道大盘鸡多几道工艺。那么
西贝开新公司“饭积极”这事,最近网上吵得挺热闹。消息刚出来没多久,网友们就已经把贾国龙的“小算盘”看得明明白白。
说到最近的餐饮圈大戏,恐怕没人会对那些排队三小时的日料店视而不见吧。
12元的金枪鱼色拉、19元的佩斯卡拉风味蒜香蜗牛、16元的米兰风味肉酱千层面……翻开萨利亚2025年的新菜单,你会困惑时间为什么在这家源起日本的意大利餐厅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翻看过去20多年菜单会发现,其菜品价格几十年如一日,超过70%的单品价格在20元以内
当西贝因预制菜还在舆论风波“挣扎”时,萨莉亚却以“预制菜之王”的姿态悄然登上热搜,收获了消费者的宽容甚至喜爱。同样都是预制菜,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
故事的主角,安井食品的创始人刘鸣鸣,是个地道的河南郑州人,郑州,这个地方在中国速冻食品界的地位,可以说是圣地,早在1992年,陈泽民就在这里创立了三全食品,推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开创了一个时代。
要说最近餐饮圈最热闹的事儿,西贝绝对算一个,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刚给预制菜划了道线,“预包装菜肴,加热才能吃”,转头贾国龙就开了厨房直播,拍着胸脯说:“咱这中央厨房送的净菜,不算预制菜!”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曾联合印发通知。通知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争论核心,无非是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前者认为预制菜还价格贵,恶心消费者;后者坚称:“一道预制菜都没有”,菜品符合国家标准,没有达到预制菜“加热即食”的标准。
“新北漂,对在地文化还带着点新鲜感,开始品上了老北京美食,什么烤鸭、豆汁和糖葫芦,都库库往嘴里炫,半熟北漂,追求高端饮食,流窜于各大网红餐厅打卡,溢价让钱包受了罪,自己的工资还都转化成了一身奋斗膘。”
西贝最近又被推上风口浪尖,罗永浩那张嘴一开,全网都知道它家预制菜藏得深。可你回头看看老乡鸡,同样是做快餐的,人家厨房玻璃一装,锅铲一响,葱油鸡现炒现卖,连一盘肉多少克都给你标明白。这不是较劲,这是做生意的底气。
这场争议的导火索,源于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对西贝餐厅的公开质疑,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指出,西贝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但让“局哥”想起去年去日本玩,在 7-11 买便当,店员指着包装上的字说:“这个是中央厨房上周做的,加热 30 秒就行,赏味期限到今天晚上哈。”
预制菜争议背后,是品牌表达与舆论操盘的深层博弈。本文通过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提炼出4个值得老板们警醒的教训,从话题选择、内容节奏到用户心智,揭示品牌在公众场域中的生存法则。
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的口水战告一段落,但消费者对于餐企的信任审视与价值追问仍在继续。